郑洞天(郑洞天的介绍)

郑洞天简介及详细资料

早期经历

​在上海读中国小,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66年毕业,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过文学编辑,导演助理等工作。

郑洞天

1976年郑洞天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从事电影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先后与谢飞等合作导演了《火娃》、《向导》等片。后者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演艺经历 郑洞天

1981年,郑洞天与徐谷明合作导演了影片《邻居》,获得次年的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被视为第四代导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确立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此后,郑洞天又先后拍摄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人之初》、《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

1992年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人之初》获1992年第一届长春电影节银奖,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童牛奖最佳影片奖和评审会导演奖以及第十三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另凭《台湾往事》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及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著有《电影导演的艺术世界》、《仅仅七年:1979~1986中青年导演探索回顾》等。

1998年指导的《故园秋色》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2003年执导的《台湾往事》荣获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导演奖。

2004年被评为首届“北京市十佳电影艺术工作者”。

2005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 日期 作品名称 职务 2004 刘天华 导演 2004 郑培民 导演 2000 台湾往事 导演 1998 故园秋色 导演 1994 姗娘 出品人 1994 天生胆小 出品人 1994 吾家有女 艺术指导 1994 永无宁日 出品人 1993 孝子贤孙伺候着 出品人 1993 刑警荣誉 出品人 1993 财迷心窍 出品人 1992 人之初 导演 1991 山义侠 顾问 1988 秘闯金三角 导演 1987 鸳鸯楼 导演 1981 邻居 导演 1979 向导 导演 1978 火娃 导演 获得荣誉 时间 奖项 作品名称 备注 2015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4年度表彰大会出贡献导演奖 ---- 获奖 2014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3年度表彰大会,杰出贡献导演奖 ---- 提名 2005 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 --- 获奖 2004 第1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奖 台湾往事 获奖 2004 北京市十佳电影艺术工作者 ---- 获奖 2003 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台湾往事 提名 1998 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故园秋色 获奖 1992 第一届,长春电影节,银奖 人之初 获奖 1991 童牛奖,最佳影片奖 人之初 获奖 1987 星光奖 拜师 获奖 1987 飞天奖 寻呼妈妈 获奖 1984 飞天奖 老师 获奖 1982 第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邻居 获奖 1981 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邻居 获奖 人物评价 郑洞天

郑洞天除了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曾担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使他比一般的电影学者更能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的基本特性以及电影作为工业对个人化电影创作的巨大制约(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郑洞天任电影学院教师以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同时,在电影评论、电影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网评)

人物轶事

与电影

郑洞天

郑洞天的人生经历,这使他比一般的电影学者更能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的基本特性以及电影作为工业对个人化电影创作的巨大制约(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当初的一场争论。笔者曾经在出版于1997年的《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中这样写道:时间发展到公元1996年,围绕关于"电影先是什么,后是什么"而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工业论

一方认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与其它传统艺术有一个本质性的不同点,那就是它首先是一门工业,一门由光学摄录系统和洗印放映系统构成的工业,其次它才是一门艺术。电影既然其次才是一门艺术,电影需要的艺术就必然要服从商业的需要,即为数众多的消费群体的需要,而不是什么非世俗化的,'属而和者仅数十人'的艺术。"(《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次才是一门艺术》,载《电影艺术》1996年第2期)

艺术论

郑洞天

而另一方则认为:电影首先是一门艺术。

"对于电影艺术家或者对于电影理论批评者来说――如果他还不是电影商人而是以传播知识、文化和进行教育为使命的知识分子――电影当然首先是一门艺术:它用光与影、声与像来表达对世界的体验、感受,表达人文关怀和人道远景,表达创造精神和美学理想。郑洞天除了创作实践之外,更是在电影理论和话语上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弄潮儿"。他对中国电影理论和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前述对于中国电影工业的认识和表述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但就仅这一点而言,我们也应当说,永远的郑洞天老师!

副驾驶

郑洞天

当老师忙,当导演也忙。如果把这两个职业拴在一块儿,结论肯定是两个字--更忙。在北京电影学院耕耘40载的导演系教授、著名电影导演郑洞天老师就是这个领域里的大忙人。他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涯,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导演的《邻居》、《火娃》、《鸳鸯楼》、《人之初》、《台湾往事》等一大批电影作品更是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就是由于太忙,在学车的问题上,他成了电影学院里说了不做的典型。

郑洞天的介绍

郑洞天,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原籍河南罗山,196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电影导演。导演的影片有《邻居》1981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鸳鸯楼》1986年参展伦敦国际电影节;《人之初》1991年获童牛奖最佳影片奖;《故园秋色》1998年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2000年拍摄《刘天华》。导演电视剧:《老师》1984年获飞天奖;《寻呼妈妈》1987年获飞天奖;《拜师》1987年获星光奖。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先后拍摄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人之初》、《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著名导演的问题

太多了,写不下了,我只说中国的吧

郑正秋

编导故事片:

1913: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作)

1926:小情人 一个小工人

1927:二八佳人 血泪碑 杨小真

1928:黑衣女侠 侠女救夫人 血泪黄花(前集)

1929:血泪黄花(后集) 刀下美人 战地小同胞

1930:桃花湖(前后集)

1931:红泪影 玉人永别

1932:自由之花

1933:春水情波 姊妹花

1934:再生花 女儿经(与洪深、张石川、沈西苓等合作)

电影剧作: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大闹怪剧场 张欣生

1923:孤儿救祖记

1924:玉梨魂 苦儿弱女 好哥哥

1925:最后之良心 小朋友 上海一妇人 盲孤女 早生贵子

1927:挂名的夫妻 侠风奇缘 山东马永贞 车迟国唐僧斗法

1928:美人关 火烧红莲寺(第一集) 大侠复仇记 女侦探

1929:新西游记

1930:娼门贤母

1931:恨海

导演影片:

1927:梅花落(上中下集)

1928:白云塔 碎琴楼

1935:热血忠魂(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

演出影片:

1922:滑稽大王游沪记 掷果缘

1924:苦儿弱女 诱婚

张石川

张石川(1890-1953),中国电影导演,事业家。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的导演。

1916年,他创办幻仙影片公司,将文明戏《黑藉冤魂》搬上银幕。

1922年由他和郑正秋等人发起组织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他的主要作品有:《火烧红莲寺》第五至第十六集的编剧;《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第一至第十六集、《白云塔》、《孤儿救祖记》、《掷果缘》、《难夫难妻》等片的导演;《黑籍冤魂》中的男演员之一。

沈浮沈浮,原名沈哀鹃,又名百宁。天津人。家境贫寒,早年失学,曾做小贩、照相馆徒工。1924年入天津勃海影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无声喜剧短片《大皮包》。1933年在上海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曾任《联华画报》编辑,后任编导。先后编导《出路》、《无愁君子》等影片。所作电影剧本《狼 山喋血记》被认为是较优秀的国防电影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陈白尘、白杨等组织上海影人剧团,辗转至重庆,导演舞台剧《草莽英雄》、《 两面人》、《日出》、《雷雨》、《 雾重庆》、《群魔乱舞》等,同时创作话剧剧本《重庆二十四小时》、《 金玉满堂》、《小人物狂想曲》等。 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中电三厂副厂 长,编导影片《追》。后至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1948年编导影片《 万家灯火》,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充分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 1949年编导《希望在人间》,导演手法细腻含蓄,生活气息浓郁。同时还参与编写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 建国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 56年导演影片《李时珍》。同年赴苏联考察宽银幕立体声影片导演业务。 1958年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后相继导演《万紫千红总是春》、《北国江南》、《曙光》等。其中《曙光》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其创作态度严谨,富于探索精神; 风格朴实沉厚,抒情意味浓郁;结构布局和节奏处理,尤见功力。曾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一届委员、第二至四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编导故事片1926:大皮包 1933:出路1935:无愁君子 1937:联华交响曲·三人行天作之合自由天地1946:圣城记1947:追1948:万家灯火(与阳翰笙合作编剧)1949:希望在人间 电影剧作 1936:狼山喋血记1949:乌鸦与麻雀(与王林谷、徐韬、赵丹等合作)导演故事片1954:斩断魔爪1956:李时珍1959: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1963:北国江南1979:曙光演出影片1926:大皮包1936:迷途的羔羊1937:艺海风光·电影城

郑君里,曾用名郑重,千里。1911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念书。因酷爱艺术,读到初中二年级,毅然中途辍学,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9年夏,在南国社参加《莎东美》、《卡门》等剧的演出,与陈白尘等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同时,他还加入摩登剧社、大道剧社,演出《乞丐与国王》、《血衣》、《乱钟》等剧。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剧。在银幕和舞台上,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了《戏剧春秋》、《祖国》等剧。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虽是在老艺术家指导下的电影导演学步之作,却已显露出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非凡的禀赋与才华。翌年,他参加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下了蒋家王朝的“最后罪恶史”。影片在人物刻划、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他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影片于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50年代后,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鲁西农民起义的真实面貌。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被誉为“红烧头尾”,是上影向建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1961年导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画面,动人地描述了血吸虫病人苦妹子从绝症中获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遭遇。影片较好地借鉴了传统艺术的经验,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锐进精神。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论抗战戏剧运动》,在1939年曾以单行本出版。进入40年代后,他即以开始《角色的诞生》的构思和撰稿。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有杰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讲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郑君里是一位擅长驾驭“重头戏”著称,以拍摄人物传记片见长的电影艺术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于监狱。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1906年生于上海。中国电影导演。

1916年费家迁居北京,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这部电影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

1936年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抗日战争爆发后,费穆拍摄了《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费穆转向戏剧舞台。抗战胜利后重返影坛。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

1949年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执导影片《江湖儿女》,片未竟而病逝。

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姓名:谢晋 出生年月日:1923年11月21日 生肖:猪 星座:天蝎座

籍贯:浙江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县

学历: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个人简历及工作成就(获得奖项):

1923年 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在家乡度过童年,并上了一年小学。

三十年代随父母迁居上海继续读小学。

1938年 赴香港读中学。

1939年 回上海就读于大夏附中、稽山中学高中,业余时间到华光戏剧专科学校、金星电影训练班学习,指导老师有黄佐临、吴仞之等,并参加由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1941年 考入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受教于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陈鲤庭等名家。

1943年 就读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主动辍学,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去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槿花之歌》、《黄花岗》、《鸡鸣早看天》、《郁雷》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这一时期,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

1947年 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专业复学,导师余上沅。

1953年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导演

1983年 作品:《秋瑾》(导演)意大利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4年 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导演) 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剪辑奖;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文汇报》、《中国电影时报》新时期十年电影奖(1977一1987)故事片奖、导演奖。

法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5年 美国十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6年 作品:《芙蓉镇》(导演) 获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美术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获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球奖”,(演员徐松子获“捷克戏剧家协会评委奖”);捷克第40届劳动人民电影节荣誉奖;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1989年发行影片评论奖、最佳外国故事片评论奖;法国第1届蒙彼利埃电影节“金熊猫奖”。任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前后曾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于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1988年 作品:《最后的贵族》(导演) 获第1届中国电影节荣誉奖。

任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任第5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任第7届中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1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1989年 任第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

1991年 作品:《清凉寺钟声》(导演)《启明星》(导演)1992年 8月8日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上海,任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美国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93年 作品:《老人与狗》(导演) 获上海电影评论学会1993年“十佳影片”奖。2月任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任第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任第8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第2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1995年 作品:《女儿谷》(导演)获1995年第4届全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荣誉奖。5月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6年 任第6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

1997年 作品:《鸦片战争》(导演) 获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上海影评人奖“永乐怀”1997年“十佳影片”荣誉称号。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98年 任第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中华文学及艺术家金龙奖“当代电影大师”称号。任第9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个人荣获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出版《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

担任副导演的影片: 《哑妻》(48年,大海大同电影厂)《鸡毛信》(53年,上影厂)担任导演的影片:

《女篮五号》(57年,上影厂,57年获世界青年联欢国际影片展览“银质奖”,58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红色娘子军》(6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64年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

《大李、老李和小李》(62年,上影厂)

《舞台姐妹》(64年,上影厂,获第二十四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腊.达.福日国际电影节评委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荣誉奖——国际电影导演奖。

《天云山传奇》(80年,上影厂,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牧马人》(81年,上影厂,获第六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84年,上影厂,获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芙蓉镇》(86年,上影厂,获第六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卡罗维伐

利国际电影节大奖

《最后的贵族》(89年,上影厂)

《清凉寺钟声》(91年,上影厂)

《启明星》(92年)

《老人与狗》(93年)

《女儿谷》(95年)

《鸦片战争》(97年,峨眉厂,获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三次担任“金鸡奖”评委会主任委员,担任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塔什干电影节、阿尔及利亚电影节、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瑾》

《女篮五号》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

《红色娘子军》获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3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万隆奖”第3名

《舞台姐妹》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啊!摇篮》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获得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4届百花奖最佳影

片奖

《牧马人》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6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获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第8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芙蓉镇》获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张暖忻简介

张暖忻(1940—1995) 于196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以《沙鸥》一片获1982年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接着又拍摄了《青春祭》、《北京,你早》。张暖忻是纪实美学最早的实践者。她的几部作品,显示了她在电影美学上的不懈的探索。《沙鸥》中以新颖的电影语言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叙述形式,《青春祭》中营造的含蓄、饱满而又温煦的意境,《北京,你早》中以生活流和纪实风格显示出来的潜在激情,在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

作品:

云南故事

青春祭

沙鸥

南中国1994

你好,北京

闺阁情怨

郑洞天,河南罗山人,生于重庆,在上海读中小学,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3年,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任过文学编辑,导演助理等工作。1976年,郑洞天调回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并从事电影创作。先后与谢飞等合作导演了《火娃》、《向导》等片。后者获得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1年,郑洞天与徐谷明合作导演了影片《邻居》,获得次年的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被视为第四代导演早期的抗鼎之作,确立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此后,郑洞天又先后拍摄了《鸳鸯楼》、《秘闯金三角》、《人之初》、《刘天华》、《台湾往事》等影片。

郑洞天除了担任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曾担任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厂长。这使他比一般的电影学者更能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到电影作为工业的基本特性以及电影作为工业对个人化电影创作的巨大制约(他自己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郑洞天任电影学院教师以来,为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不少导演人才。同时,在电影评论、电影艺术创作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建树,他的评论文章,论文在电影界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

台湾往事

郑培民

故园秋色

人之初

秘闯金三角

鸳鸯楼

邻居

向导

火娃

吴贻弓,男,汉族,1938年12月生,浙江杭州人。大学文化。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上海海燕电制片厂导演助理。1977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导演。1983年4月当选为上海第六届政协委员。1984年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兼任全国影协副主任、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85年3月任上海电影总公司总经理。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任上海电影局局长兼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1989年1月后,任上海电影局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艺术总监。第六届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文艺一级导演。中共第十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导演的影片有《流亡大学》、《少爷的磨难》等。《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城南旧事》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和1984年第十四届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

黄蜀芹(1939-),导演,原籍广东番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曾任《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等影片的执行副导演。1983年,其独立导演影片《青春万岁》,于次年获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1984年的《童年的朋友》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首届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童牛奖。1987年,黄蜀芹与人合作编剧并导演影片《人鬼情》,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法国第十一届克雷黛国际妇女节公众大奖。1996年,执导儿童片《我也有爸爸》,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由钱钟书同名小说改编的著明电视连续剧《围城》,为黄蜀芹赢得了1991年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和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等。1996年起兼任上海新文化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第一至第七代导演分别是谁?

中国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导演如下:

1.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

2. 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3. 第三代导演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5. 第五代导演: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第五代” 年轻电影人因为历经文革浩劫,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6. 第六代导演:例如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张元的《过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三位导演。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另一个共同特色是:他们都各有话说,第六代导演所叙述的故事,是他们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现出来,才能显露出一个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生机。

7. 第七代导演 :这里的“第七代导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后走上导演岗位,开拍第一部电影的“新生代导演”。他们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电影的基本命题、所关注的对象,以及表现手法、风格,都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电影意识的诞生。

“第七代导演”,其实是个很不规范的概念。因为这一称谓既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广泛流传;这里所归纳的导演群体,目前也尚未形成一个可以归纳为“代”的较为统一的性格、风格和流派。

注意:

其实到今天为止的七代导演名号的又由来是第五代导演所作的《黄土地》,陈凯歌1985年的《黄土地》在中国电影行业里面砸了一个坑,业内把这个坑叫第五代导演,而后几年,第五代导演源源不断地往坑里填料。

直到1988年的《红高粱》出现,因为实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满了,坏的是坑给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导演的辉煌艺术创作时期结束,开始步入体制化的商业片,虽然后有《蓝风筝》、《霸王别姬》、《活着》三部影片为第五代导演出彩了一手,但个人化、艺术化的第五代导演时代已经于1988年结束了。

但是正是因为第五代导演的出彩,在首拿国际三大奖中的金熊奖(1988·《红高粱》)之后,业内开始捋了捋中国导演的辈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区分的,这全是靠时代的划取和整体的创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导演开始80年代,第五代也开始慢慢走向商业化,脱个人性而类型化,当代商业片最为成功的当属好莱坞(hollywood,又称荷里活,位处美国洛杉矶)。

中国大陆电影学派的六代导演,你们知道是谁吗?

第一代导演: 他们都是默片时期的导演,活动的时间为上世纪处到20世纪20年代期间,代表人物分别是: 郑正秋 、张石川、但杜宇、任彭年、沈浮、史东山、邵醉翁、何非光、张小光等。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演活跃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了,他们 却是第一个黄金时期的缔造者,代表人物有: 费穆 、蔡楚生、孙瑜、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程步高、史东山、汤晓丹等。

第三代导演: 他们被称为建国后走向影坛的艺术家,代表人物有: 谢晋 、凌子风、成荫、水华、郭维、王炎等。

第四代导演: 这些就是真正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了,他们活跃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 谢 飞 、吴天明、黄蜀芹、滕文骥、丁荫楠、郑洞天、颜学恕、张暖忻等。

第五代导演: 8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电影最辉煌的一代,代表人物有: 张艺谋 、陈凯歌、田壮壮、霍建起、顾长卫、吴子牛、黄建新、李少红、冯小宁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的特点,经历了十年的浩劫,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他们思想敏锐,最广泛的接触过人民群众,聆听过最底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并且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 、镜头处理和画面语言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第六代导演: 90年代开始执导的一批导演。代表人物有:贾樟柯、王全安、 姜文 、王小帅、张元、陆川、张杨等。

他们极度追求影象本体,偏执于 写实形态,关注与草根人群,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在影响分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更加真实的反映。

希望大家看后能够有所了解有所收获!

请推荐几部讲金三角的电影

1、《边境风云》

由孙红雷、王珞丹、张默、倪大红、杨坤等主演。该片讲述了在中缅两国的边境,因一起毒品交易的意外事件,孙红雷饰演的毒贩劫持了女孩小安为人质,抚养其长大,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妇。多年后欲金盆洗手的孙红雷带着王珞丹在张默饰演的警察的追捕、黑帮(杨坤饰)的追杀、小安父亲(倪大红饰)的怨恨等重重包围下试图干完最后一票,绝境求生。

2、《扫毒》

由陈木胜执导,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主演的一部警匪片。影片讲述了本来是好兄弟的三人,面对困境和诱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此命运大为不同的故事;但最后三个好兄弟齐心协力,用生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3、《门徒》

《门徒》是由尔冬升执导,陈可辛监制的犯罪剧情片,由刘德华、吴彦祖、张静初、古天乐、袁咏仪领衔主演,于2007年2月13日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同步上映。影片讲述了警察阿力为掌握整个贩毒王国的贩毒证据,他在做卧底期间和毒枭昆哥斗智斗勇的故事。

4、《湄公河行动》

《湄公河行动》由林超贤编剧并执导,张涵予、彭于晏、冯文娟等主演。该片根据“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一支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企图揪出运毒案件幕后黑手的故事。影片于2016年9月30日在中国上映。

5、《毒战》

《毒战》孙红雷、古天乐领衔主演的中国内地警匪电影,故事讲述了毒枭蔡添明因一场意外车祸被津海市缉毒总队队长张雷发现,为求减刑,蔡添明供出下线广海市大毒枭黎振标。张雷决定以蔡为诱饵彻底打掉黎振标团伙,两地警察与贩毒团伙殊死搏斗,最终将一众毒贩绳之以法。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赵莹莹(全国有多少个叫赵莹莹的)
下一篇:斜刀头怎么写(斜刀头偏旁怎么写)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