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是谁说的?)

名将周瑜名言名句

1、将者贵在知敌虚实,而后避实而击虚。

2、我想要把你的事情放在比我生命更前面的位置。

3、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4、大英雄生当豪杰死亦鬼雄,如不拔剑建国立业,岂不愧对先父之灵?

5、生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传奇。

6、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7、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9、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10、你,你终于肯承认是我的夫人了!

11、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12、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

13、即生瑜,何生亮!

14、我不喜欢你哭,等你不哭了,我再放手。

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年轻时躺在玫瑰上,年老时就会躺在荆棘上。

17、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18、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1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20、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事事皆美。

21、专注,当敌人越张狂的时候,就要更加专注,有专注力的能用小石头砸死一个巨人。

22、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周瑜名言

周瑜名言名句

1、将者贵在知敌虚实,而后避实而击虚。

2、我想要把你的事情放在比我生命更前面的位置。

3、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4、大英雄生当豪杰死亦鬼雄,如不拔剑建国立业,岂不愧对先父之灵?

5、生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传奇。

6、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7、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9、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10、你,你终于肯承认是我的夫人了!

11、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12、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

13、即生瑜,何生亮!

14、我不喜欢你哭,等你不哭了,我再放手。

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年轻时躺在玫瑰上,年老时就会躺在荆棘上。

17、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18、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1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20、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事事皆美。

21、专注,当敌人越张狂的时候,就要更加专注,有专注力的能用小石头砸死一个巨人。

22、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23、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于共。

周瑜的名言

1、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3、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事事皆美。

4、专注,当敌人越张狂的时候,就要更加专注,有专注力的能用小石头砸死一个巨人。

5、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6、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于共。

7、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9、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10、你,你终于肯承认是我的夫人了!

11、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12、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

13、即生瑜,何生亮!

14、我不喜欢你哭,等你不哭了,我再放手。

15、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16、年轻时躺在玫瑰上,年老时就会躺在荆棘上。

17、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18、将者贵在知敌虚实,而后避实而击虚。

19、我想要把你的事情放在比我生命更前面的位置。

20、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21、大英雄生当豪杰死亦鬼雄,如不拔剑建国立业,岂不愧对先父之灵?

22、生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传奇。

南宋名将岳飞的名言佳句

1.强胡犯金阙,驻跸大江南。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4.怒发(髪)冲冠,凭栏(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5.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6.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无勇,而患无谋。

7.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闲。

8.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9.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

10.敕报游西内,春光霭上林。

11.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

12.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13.花围千朵锦,柳捻万株金。

14.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15.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16.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17.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

18.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19.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20.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三国周瑜简介名人故事和名言大全摘抄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微舒城)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战略家,在孙氏开基立业,创立鼎足三分格局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当利,接著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比并。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桥,周瑜娶小桥。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接著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著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替曹操来做说客!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著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进而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

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著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

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著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过程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

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墓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墓地面积约5亩,兆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凡经修陵园总面积扩大到8648平方米。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跟后世小说家虚构的那位截然不同。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有两子一女,女配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公主,次子亦为官。

三国周瑜简介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即生瑜,何生亮!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于共。

我不喜欢你哭,等你不哭了,我再放手。

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我想要把你的事情放在比我生命更前面的位置。

你,你终于肯承认是我的夫人了!

政治上讲的是恐怖平衡,政治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专注,当敌人越张狂的时候,就要更加专注,有专注力的能用小石头砸死一个巨人。

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将者贵在知敌虚实,而后避实而击虚。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大英雄生当豪杰死亦鬼雄,如不拔剑建国立业,岂不愧对先父之灵?

生活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哪有那么多传奇。

年轻时躺在玫瑰上,年老时就会躺在荆棘上。

人的后半生是让前半生点亮的。

心境善,事事皆善;心境美,事事皆美。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既生瑜何生亮”是谁说的?

周瑜在经过赤壁之战后,一场大病,还未痊愈修养之时一人在江边独自抚琴,,感叹计不如人,而且抚琴之余愈感不如诸葛亮,心中很是郁闷,可能是感觉到自己生死关头就到了,说出那句话之后就挂了,不过他说那番话之意不是真正的恨诸葛亮,而且感叹诸葛亮那种奇才不能为他主所用,在诸葛亮吊丧之后如果你看了电视剧的话就能看到诸葛亮说的那番话,真正的含义就是如此,其实他挺悲哀的,忠心为主,其果不得善终!!

周瑜临死时说了什么话?话里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意思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表达了周瑜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和哀怨

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

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后来,到了现在,多用于体育竞技,当有两个实力相近的选手出现对决时,作为观众对失败者的惋惜之情!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基于文学艺术需要,周瑜被描写成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的人物,最终被诸葛亮气死[29-30]

留下了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气的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三气周瑜是小说里的情节,虽然脍炙人口,但终是虚构事件,与历史不符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但孙权不同意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25]

孙权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举哀,感动左右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这些人的名言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

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孙权: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关羽人生于天地之间,无终始者,非君子也

既生瑜何生亮?

问题一: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 “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钉诸葛亮啊? 是主人公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

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君子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问题二: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典故? 三国演义”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没有对手,却步步让诸葛亮占有先机。而周瑜年长于诸葛亮,所以在临终前,发出这样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

尽管很喜欢诸葛亮,可还是要对周瑜表示十二分的惋惜。

“既生瑜,何生亮”固然是作者的渲染,但更也是周瑜最后发出的无奈的呐喊。周瑜作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诸葛亮面前几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完全只是陪衬。

小说这样写固然精彩,可一方面亏欠了历史上真正的周瑜,另一方面也给了解历史上周瑜真正面目的人们留下一丝遗憾。不过,也许这种遗憾也是小说种种的魅力之一吧~

凡事都要有主角有配角,历史如此,小说也如此。周瑜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的缩影,“既生瑜,何生亮”就是所有不甘心做配角人物们的心声。

问题三: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 这是周瑜临死时说的一句话,诸葛亮和周瑜都很有智谋,但是周瑜总是棋差一招,两人处于对立面,所以诸葛亮总是能赢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诸葛亮?)

意思是懊恼技不如人

问题四:是既生瑜何生亮!还是既生亮何生瑜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中,周瑜是个气量狭窄的人。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中,不断失败,最后被气死,在弥留之际,大叫既生瑜何生亮! 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要了解真实情况还要看正史―陈涛的《三国志》

问题五:"既生瑜,何生亮"是谁说的?怎么理解? 既生瑜何生亮

东汉后期,曹操称雄一方向北灭了大敌袁绍统一了北方。之后几经展转灭的大大小小数个诸侯。但与此同时枭雄刘备为了自己的势力也在不断努力,但终不敌曹操而败北……谋士诸葛亮提出连孙抗吴之论,被刘备采纳了。果然说服了孙权后,凭借着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庞统徐庶等的协助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此时,兴奋之余孙刘联盟节立灭曹,但是终归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可怜的周瑜还不知道…想要一举占据曹操的荆州势力,但却被聪明的诸葛亮抢了先…尽管他妄图强攻但是还是被赵云的部队射回,而且他也中了箭……..周瑜总是不甘心,几次追要荆州总是无功而反…孙权爱惜周瑜让鲁肃替他去要荆州但仍是无功而反。情急下周瑜想穿了美人计,但是反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当周瑜再次与刘备方面谈判时,刘备以取下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终于,他要和刘备翻脸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计,灭了刘备。但是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终于周瑜又失败了……但是聪明的诸葛亮却认为还是不够……因为他要去掉这个劲敌…..于是乎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讥讽周瑜……终于,随着一声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周瑜去了………以上就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来历。当然在现在他的寓意已经引申为叹息一山还比一山高的意思了

问题六:既生瑜何生亮下一句 早知今何必初

问题七:既生瑜何生亮是什么意思 这是周瑜临死时说的一句话,诸葛亮和周瑜都很有智谋,但是周瑜总是棋差一招,两人处于对立面,所以诸葛亮总是能赢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有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诸葛亮?)

意思是懊恼技不如人

问题八:既生瑜何生亮打一生肖 才子一子鼠

既生瑜何生亮的隐喻是

“既生瑜何生亮”的隐喻是:既然有我周瑜在世,为什么老天还要一个诸葛亮啊?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周瑜对自己的才华比不过诸葛亮的一种叹息。“既生瑜何生亮”是《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名言。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谋略家、东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兴平二年(195年),助孙策渡江击刘繇。建安三年(198年)起正式随孙策平定江东,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责权送质,周瑜谏阻纳质,粉碎了曹操挟制江东的企图。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兵临江东,周瑜为孙权析曹操兵行四患,力主抗曹,后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此役奠定了汉末“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于南郡之战中大破曹仁、徐晃联军,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提出取蜀,并张鲁,联马超,再以襄阳为根据地蚕食曹操,北方可图的战略。在整装取蜀途中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名句既生瑜何生亮,究竟是不是谋士周瑜说的?

在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书中,东吴大都督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世人所齿笑。

周瑜面对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诸葛亮,不是去虚心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与之争斗甚至陷害,终使自己心愿难遂而英年早逝。

《三国演义》无疑是中国的古典名著之一,但名著也是小说而不等于“史记”。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有说法指《三国演义》内容是三分实,七分虚。

可以推断,“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是小说作者罗贯中为了在《三国》书中凸显诸葛亮神奇形象所虚构的,而不是历史中真实周瑜个人所说。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很明显是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从《三国演义》流行普及之后,周瑜的真实形象以及他在历史中的功绩被大打折扣,而诸葛亮则成为“智者无敌”的化身。这也告诫世人,永远不可小视文学作品能以假乱真得特殊功效。

史料记载: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后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境内),享年54岁。蜀后主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他。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人 。东汉末年名将,他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后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一位胸襟广阔,气度宽宏的人。东吴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挂帅,心中不服,多次当面羞辱他,周瑜却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能和品德所折服,由衷发出“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的感叹并和他成为挚友。

小说《三国演义》描写周瑜心胸狭窄,完全是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设计需要,是艺术处理,且万不可当真。

就是精彩的“三气周瑜”情节,也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并非气死而是病逝于领兵出征途中。

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周瑜年长诸葛亮6岁,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威名远扬的开国功臣,而诸葛亮当时还是个默默无名的小谋士。

著名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虽与诸葛亮完全无关,但诸葛亮却是促成孙刘联盟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柴桑的一席话,促成了孙权抗曹,所以小说作者罗贯中特地把诸葛亮和三国最著名的赤壁之战紧紧相连,以便以赤壁的名声抬高诸葛亮的智慧,甚至为了抬高诸葛亮,还虚构了一出“借东风”的神话。

(剧照)

翻阅《三国演义》之外的一些文学作品,皆可见到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周郎赤壁”、“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等记述,足可证明赤壁之战的作战过程乃周瑜指挥,与诸葛亮没啥关系。

《三国演义》用了八回的篇幅文字写“赤壁之战”。既有告诉人们这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战役的目的,更是为了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这场战役,巧妙地展示出诸葛亮的“超高智慧”。如: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等。在小说中,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又三气周瑜,特别是把周瑜精心设计的美人计识破,使其“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自恃才高,眼中没有对手,却步步让诸葛亮占据先机。最终在病死前,无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正是小说作者给周瑜栽桩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也定下了周瑜在人们心目中嫉贤妒能的不良形象。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从赤壁之战中历史人物所处的位置看,当时周瑜的能力是明显要高于当时的诸葛亮的。毕竟一个已经在官场中、战场上拼杀多年,一个是刚出茅庐的谋士,两人之间的经验、能量差的许多。

小说中设计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相互敌视的矛盾,表面看是周瑜对诸葛亮的个人行为,背后则是周瑜在考虑东吴政权与正谋崛起的刘备之间的问题。周瑜已经看清,刘备一伙势力的发展离不开诸葛亮的智慧,只有排除了诸葛亮,刘备等人便不值得为患。

所以,周瑜派兄长诸葛瑾劝说诸葛亮归吴,还三番五次要计除诸葛亮,根本是因“刘备世之枭雄”的原由所在。杀不了诸葛亮就谋害刘备,对付刘备不成就干脆军事进剿。这是周瑜在政治上的必然选择。他不能容忍一个潜在有威胁的敌人在自己眼底下壮大起来。

实际从《三国》小说中看,周瑜也算不上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人们只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后还有一句“君未归,孤何安”。周瑜曾经不止一次诚心邀请诸葛亮来东吴,就算把大都督的位置让开都无所畏,但是都被诸葛亮所拒绝。

周瑜生前是否见过诸葛亮,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人们知道的两人之间的故事,可能都来自小说《三国演义》。

建安十五年,周瑜建议孙权攻打益州刘璋,联合马超、韩遂等关中诸将东西夹击曹操。孙权同意了这项计划,并致书刘备。

刘备对此非常担心,既害怕孙权“假途灭虢”吞并自己,又害怕刘璋挡不住周瑜,使孙权占据益州而导致自己“隆中策”的战略的全盘崩溃。因此,刘备回复孙权,以自己与刘璋同为皇亲为由,拒绝孙权向益州进兵。同时,派遣部将各据险要,阻止周瑜进军。

周瑜率军抵达巴丘,与刘备军形成对峙。孙权命令弟弟孙匡率军三万与周瑜合流,继续向西进军。就在此时,周瑜病重,书奏孙权,建议鲁肃取代自己。不久,年仅36岁周瑜病逝。

历史上,周瑜临死前,并没有对诸葛亮做出什么评价,只是对曹操和刘备做出了评判。周瑜在给孙权的书信中说:“曹公在北,疆埸未定;刘备寄寓,有似养虎”。

有人认为,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痛点在于:他帮助弱小孙策鼎立江东,成就伟业,又辅助孙权击败曹操,打压刘备、统一大业的良机就在眼前,然而这一切随着诸葛亮的横空出世而化为乌有。周瑜深知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争斗归根结底只是各为其主。但是他还是恨天,即:为何要赋予自己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志向,却又诞生诸葛亮让自己的志向不得伸展?

似乎周瑜之恨,不在诸葛孔明,而在上天之意。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也不是周瑜气度狭窄的证明,而是周瑜壮志未酬的遗恨和感伤。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情节,不知是否被人们忽略:在周瑜死后诸葛亮说过一段评价周瑜的话:

“人说周瑜嫉我之才高于自己,其实他是恨诸葛亮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不然,当初他就不会让诸葛瑾去说服其弟归顺东吴了。”

这段话其实也算是编剧为周瑜在历史小说中受到的诸多委屈歪曲,做出的一点弥补。

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许多人士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形成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的狭隘思维定势,有的还崇尚小说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嫉贤妒能行为。殊不知“既有瑜,又有亮”才是相得益彰的正确选择。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珠圆玉硬(珠圆玉硬讲的是什么)
下一篇:朱舜(嘉南传皇帝叫什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