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三(李雪导演的所有电视剧)

本文目录一览:

1.李雪三将军回忆苏北盐阜地区的53天反“扫荡”

文/吴永胜

1931年12月14日,江西宁都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人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起义。宁都起义的成功,既为我军壮大力量提供了可靠的兵源,也为我党我军提供了大批的干部,从宁都起义走出来的外交家、军事家不在少数。下面按顺序予以介绍:

◆姬鹏飞

姬鹏飞(1910-2000),山西临猗人。1926年入西北军,曾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七十四旅军医。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1937年入延安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后任新四军后方政治部主任,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一师旅政委,中共苏中区四地委书记兼苏中分区政委,苏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5年后,任华中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苏中军区政委,中共苏中区委书记,苏北兵团、第七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驻民主德国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部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委员兼港澳办公室主任,中顾委常委。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黄镇

黄镇(1909-1989),安徽桐城人。1927年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文化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民运部部长。参加了长征。后任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一室主任。建国后,历任驻匈牙利、印尼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法国大使,驻美国联络处主任,文化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李达(1905-1993),陕西眉县人,原名李德三。1926年入西北军,任排长、连长。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独立第一师参谋长,第十七师参谋长兼团长,第六军团参谋长,第二军团参谋长,二方面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豫军区参谋长,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回国后,历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家体委副主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孙毅

孙毅(1904-2003),河北大城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师参谋长,教导师参谋长,政治保卫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后任晋察冀军政干校校长,军区参谋长,抗大二分校校长,冀中军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纵队司令员。建国后,历任河北军区司令员,第六高级步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总参军训部副部长,总参顾问等职。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届政协常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孙继先

孙继先(1911—1990),山东曹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连长,一军团营长。长征途中,孙继先率营攻占安顺场,参与了组织指挥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的战斗。到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任三十一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参谋长,津浦支队支队长,山东纵队旅长,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副司令员,第三纵队代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参谋长兼浙江军区参谋长。1953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军事学院系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副司令员,训练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雪三

李雪三(1910-1992),河南修武人。1928年入西北军校学习,后任西北军排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传科科长、第十五军团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和东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三师旅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师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四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时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九军政委,志愿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顾问,后勤学院副政委。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韩振纪

韩振纪(1905-1975),河北高邑人。1924年入保定陆军讲武堂学习。1931年在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侦察科科长,军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后任红军干部团参谋长,抗大第一大队大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政委、旅参谋长,第二及第五纵队参谋长,新四军军工部部长,抗大第五分校校长及华中抗大总分校副校长,新四军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兼政委。建国后,历任重工业部党组成员、机器局局长,总后勤部车管部部长,驻苏大使馆武官,总参军械部部长、总后勤部党委常委、军械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秉璋

王秉璋(1914-2005),河南安阳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通信队队长,一军团司令部参谋,补充团团长,教导营副营长,二师参谋,陕甘支队第五大队参谋。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第三四三旅副旅长、代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湖西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豫东作战指挥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军长。解放后,任空军司令部参谋长,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央军委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边章五(1900-1954),河北辛集人。保定军校第九期毕业生。1931年在国民党政府第二十六路军任旅参谋长。宁都起义后,参加了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四军四十师师长,红十三军三十九师师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十八集团军参谋处处长,晋冀鲁豫中央局国军工作部副部长,旅大市公安局局长,辽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参谋长,辽东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驻苏大使馆第一任武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曾是朝鲜战争中方停战代表。

王幼平(1910-1995),山东桓台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中共士兵支部负责人,参与了宁都起义的组织工作。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师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军团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1937年任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政治部主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八旅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豫皖苏军区政治部主任,第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驻罗马尼亚、挪威、柬埔寨、古巴、越南、苏联、马来西亚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顾问等职。是中顾委委员。

刘向三(1909-2007),河南邓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无线电大队大队长,第五军团、中央军委保卫局科长,第三十军特派员。参加了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处长,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处长,军委总政治部总务处处长,五省联队军区后勤部经建处处长,吉黑军区后勤部部长,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哈北地委书记,东北工业部秘书长兼煤炭管理局局长。建国后历任广东省工业厅厅长,燃料工业部煤矿总局局长,煤炭工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纪委驻水电部工作组组长,水利部副部长。是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血卒(1908-2004),陕西宁陕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于西北军官学校,后在国民党政府第十六军做兵运工作,任中共特支组织委员。1931年参加领导宁都起义。是宁都起义惟一幸存的领导人。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团长,红军特科学校政委,第二十四师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了长征。后任冀热辽纵队宣传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纵队敌工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区教导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第二高级步校校务部部长,总后勤部干部学校校长,天津化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民政部副部长。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永励(1909-2003),河南焦作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央军委供给学校校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审计委员会主任。参加了长征。后任陕甘宁边区盐务局局长,后入延安抗大、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北满军区后勤部部长,东北贸易总公司经理,东北航政总局局长。建国后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华南财经委副主任,城市服务部、第二商业部、商业部副部长,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张步峰(1914-1999),河南安阳人。1927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师卫生队队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卫生队队长,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第十八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云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张松平

张松平(1907-1966),陕西长安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供给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供给处处长,冀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冀南行署工业处处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商业厅厅长。建国后,历任食品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总后勤部油料部副部长、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王谦(1900-1973),河北永年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指导员,第三十一军特务团政委。参加了长征。后任一二九师青年纵队团政治处主任。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冀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司令员。建国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编外人事部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王振祥(1913-1993),山东郓城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骑兵连连长,第四方西军骑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团长,辽东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师长,第二十一兵团副军长。建国后,任华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第一坦克学校校长,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装甲兵司令员。是中共九大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蕴瑞

王蕴瑞(1910-1989),河北巨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作战科科长,红军北上抗日选遣队师长,第十军团纵队参谋长。后任八路军冀南东进纵队科长,冀南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军区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纵队参谋长。抗美援朝开始后,任志愿军兵团参谋长,志愿军参谋长。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刘放(1909-1985),河南荥阳人。1928年后任国民党政府第二十六路军司药、军医。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后方医院医生,第三军团医务训练队队长,第一方面军兵站医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医务主任,山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鲁中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四纵卫生部部长,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1949年入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孙润华(1907-1993),山东平原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十四军军医处文书,关中军分区地方工作科科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关中军分区驻宜君代表,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县长、定边县县长,乌审旗工委书记,中共三边地委组织部部长,三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甘肃军区副政委,中共甘肃省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书记,甘肃省平凉专署副专员,甘肃省储备局局长,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56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毅(1911-1981),河南开封人。1927年参加西北军,次年参加中国共青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宁都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卫生部医院院长,第十三师卫生部部长,西北军委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战后任八路军总部医政处科长,新四军六支队卫生部政委,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第十一旅三十二团政委,十一纵三十一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建国后,历任军事学院中共党史教授会主任,装甲兵学院副政委,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李化民

李化民(1915-2002),甘肃临洮人。1929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参加中国共青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师宣传队分队长、队长,红一军团宣传大队副大队长,第十五军团回民师代政委。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旅协理员、支队政委、营长兼教导员、团参谋长、副团长,冀中军区三十二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保安一旅副旅长,东北野战军七纵队二十一师师长,四野四十四军副军长。解放后任广州防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顾问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谷广善(1909-2007),河北高邑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宁都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五军卫生处卫生科科长、师卫生队队长,少共国际师卫生部部长,一军团野战医院卫生所所长、一师卫生部部长,一军团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长征。后任一一五师卫生部部长,山东军区卫生部政委,辽东军区后勤部政委,东线后勤部政委,四野后勤部参谋长,后勤运输部部长。建国后首任空军后勤部部长,后任修建部部长,国防部五院副院长,七机部副部长、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大代表。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孟庆山(1906-1969),河北蠡县人。1925年入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宁都起义后历任一军团副团长,中央军委教导第四团团长,红三军干部队队长,红十五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后任河北游击军司令员,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中共冀中区党委武装动员部部长,冀中军区武装部部长,河北军区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员。建国后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共七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侯世奎(1911-1976),甘肃皋兰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三师三十八团排长、三十九团连长、三十四师一百团营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山东军区警备二旅六团营长,滨海军区六团副团长,独立团团长,辽东军区第五旅旅长,辽东纵队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十师师长,安东军区参谋长。建国后任甘肃省军区参谋长,西北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校长,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徐国珍

徐国珍(1912-1993),甘肃天水人。1926年加入西北军,1931年参加中国共青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五军十三师三十七团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第三十九团营长,中共宜川县委军事部部长,二十九军作战科科长,二十九军二五六团团长,陕甘宁联防军留守兵团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警卫第五团团长。解放后任甘肃军区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甘肃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任兰州军区副司员兼甘肃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郭卓辛(1912-1984),河北安次(今廊坊)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三军三十八师政治部秘书、团政治指导员,红五军政治部统计干事,三十军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援西军政治部文书科科长。后任抗大—分校营政治教导员、大队政委,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徐川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副政委、政委,浙江省军区、安徽省军区副政委,上海警备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黄德魁(1910-1992),甘肃临夏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参加了长征。后任第三十一军警备团副团长。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五师十五旅四十四团政委、旅参谋长、副旅长,襄西独立支队队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某军分区司令员,公安军第十一师师长,湖北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曹灿章(1913-2004),安徽毫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副团长。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鲁南支队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三师参谋长,一四四师副师长,一五一师师长。建国后任广西龙川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师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鲁瑞林

鲁瑞林(1911-1999),甘肃临夏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指导员、营长、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三十一军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二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政委,第三军分区政委。后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副军长。建国后任西康军区副政委,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靳虎(1911-1989),甘肃全县人。1927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一团排长、连长、副营长。参加了长征。后任抗大中队长,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九团团长,延安警卫团团长,东北民主联军副旅长,西满军区绥化军分区副司令员,骑兵纵队师长,东野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四野后勤第四分部部长。建国后任海军炮兵学校副校长,海军预科学校校长,海军军械部副部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靳来川

靳来川(1911-1987),河南获嘉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参加中国共青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军卫生部司药长,三军团兵站医院司药主任、所长,团卫生队队长,第三后方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卫生部附属医院院长,八路军医院副院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野战医院院长,晋绥野战军三纵队卫生部部长,一野三军卫生部部长,一野卫生部副部长,西北军区总医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医院院长。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苏进(1907-1992),河南郾城人。1925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团长、师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总队长,红军学校主任教员,红军大学参谋科科长,特种学校训练处主任,庆阳步校训练部部长。参加了长征。后任一二o师三五九旅副旅长,东北铁道司令部司令员兼中长铁路军事总代表,炮兵纵队司令员,四野特种兵副司令员。建国后历任炮兵副司令员。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得者。

熊伯涛(1904-1975),湖北黄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陂县农会执行委员,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师作战科科长,第一团团长,红三军八师参谋长,一军团二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第一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一军分区参谋长,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抗大二校教育长,河南人民抗日军参谋长。松江军区参谋长,东野十二纵队副司令员,四野四十九军副军长。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副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公安部队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2.「纪念宁都起义90周年」从宁都起义走出来的高级干部

01、八路军第2纵队

1940年,全面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经过多年与日寇浴血奋战,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八路军数量由战争初期的4.5万余人,增长至40万人。

八路军开辟了很多敌后根据地,逐渐形成了晋察冀军区(115师一部)、晋冀鲁豫军区(129师主力)、山东军区(115师主力)和晋绥军区(120师主力)四大军区。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打击日寇,这年2月上旬,八路军第2纵队宣布成立。

第2纵队由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第2纵队司令员,第115师344旅政委黄克诚任第2纵队政委。

部队实际由黄克诚率领。

八路军时期的黄克诚

不久,黄克诚率第2纵队挺进冀鲁豫边区,与冀鲁豫支队等部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

02、第2纵队编制与军衔

1940年4月,第2纵队在沙区整编时,建制达到最大规模(1940年5月,黄克诚就率部分主力南下组成了第4、第5纵队,1942年6月,八路军第2纵队番号撤销,八路军第2纵队实际只存在了两年多时间)

开国上将杨得志

第2纵队司令是杨得志,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参谋长卢绍武。

下辖新1旅、新2旅、新3旅、第344旅、河北抗日民军第1旅、南进支队。

新1旅由韦杰任旅长,唐天际任政委(后划归第129师建制)

新2旅由田守尧任旅长,吴信泉任政委,常玉清任副旅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

新3旅由韩先楚任旅长,谭甫仁任政委,赵基梅任副旅长,李星三任参谋长。

第344旅由刘震任旅长,康志强任政委,高农斧任政治部主任,沈启贤任参谋长。

河北抗日民军第1旅由朱程任旅长,闻允志任政委。

南进支队由赵承金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委。

冀鲁豫军区领导人合影,右四卢绍武

15年后的1955年,中央军委对全军进行大授衔。

第2纵队司令员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政委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政治部主任崔田民被授予中将军衔;参谋长卢绍武被授予少将军衔。

开国大将黄克诚

新1旅旅长韦杰被授予中将军衔;政委唐天际被授衔中将军衔。

新2旅旅长田守尧于1943年3月18日,壮烈牺牲;政委吴信泉被授予中将军衔;副旅长常玉清被授予少将军衔;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被授予中将军衔。

开国上将韩先楚

新3旅旅长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政委谭甫仁被授予中将军衔,副旅长赵基梅于1947年12月27日牺牲,参谋长李星三于1945年6月牺牲。

第344旅旅长刘震被授予上将军衔,政委康志强被授予中将军衔;政治部主任高农斧1944年10月牺牲;参谋长沈启贤被授予少将军衔。

开国上将刘震

河北抗日民军第1旅旅长朱程于1943年9月28日牺牲;政委闻允志于1940年8月21日牺牲。

南进支队司令员赵承金被授予少将军衔,政委谭冠三被授予中将军衔。

我们可以看到,八路军第2纵队旅级以上部队干部共有1个开国大将,3个开国上将,8个开国中将,4个开国少将,授衔级别还是很高的。

而在4个开国少将中,第2纵队参谋长卢绍武是当时职位最高的。

八路军第2纵队连级干部合影

03、资历深厚

卢绍武,1906年出生于广西武鸣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

1926年,20岁的卢绍武投身大革命洪流,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军,参加了北伐战争。

第7军是李宗仁领导的新桂系嫡系部队,在北伐战争中,英勇善战,功勋赫赫,被誉为“钢七军”,与第4军齐名。

卢绍武就是在北伐战争中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战士。

1929年,卢绍武出任广西警备第4大队一班班长,

后来曾担任八路军344旅参谋长的陈漫远当时就是第4大队的见习政训员,而开国大将张云逸则是第4大队大队长。

同年12月,卢绍武和陈漫远在张云逸的影响下,光荣入党,并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

起义部队被改编为红7军(军长张云逸、参谋长龚楚、前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陈豪人)。

卢绍武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参加红军后,卢绍武作战更加勇敢,展现了其优秀的指挥才能,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立下赫赫战功。

因此,卢绍武晋升速度很快,很快就当上了红7军第19师第56团团长。

1931年秋天,卢绍武随部队转战到江西,编入红3军团第13团,任教导营营长。

1934年4月,卢绍武任红3军团第13团参谋长兼第3营营长(红13团团长黄镇被誉为“将军大使”,政委苏振华被授予上将军衔)。

不久,卢绍武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曾任红15军团第75师参谋长,成为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这个资历,在开国大授衔时很有可能被授予中将及中将以上军衔)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卢绍武担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第688团参谋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

第344旅旅长就是开国大将徐海东,政委则是黄克诚。

团长陈锦绣于1938年1月24日牺牲,副团长和政训处主任分别是开国上将韩先楚、刘震。

1937年10月,卢绍武担任第344旅参谋长,成为八路军旅级干部,这在当时级别是很高的。

此后卢绍武先后担任八路军冀鲁豫边区支队参谋长,八路军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军区政治部主任唐亮也是开国上将),八路军南下游击第3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可惜,卢绍武因为在长期的战斗中,负伤累累,身体健康非常差。

因此,解放战争时期,卢绍武一直在后方养病,真正参加战斗、指挥作战的时间并不长。

直到1949年,他才重新回到部队,担任第38军副军长。

第38军是一支响当当的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场打出了万岁军的美誉。

可卢绍武还是因为身体不好,并没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因此,卢绍武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没有什么功劳。

1955年授衔时,卢绍武就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而他很多搭档不是上将就是中将,尤其是在八路军第2纵队时的搭档,甚至是下级,军衔都比他高。

开国少将卢绍武

其实,如果综合以他的资历和对革命做出的贡献,是可以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当时也有很多战友为他打抱不平。

不过,卢绍武本人看得很开,他非但没有向上级表示不满,甚至认为自己能被授予少将军衔已经非常幸运了。

结语、

从卢绍武将军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开国大授衔是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的,既注重资历,更看重战功。

授衔在整体上是很公正的,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

以卢绍东为例,按他的资历,可酌情授予中将军衔(上将军衔基本不可能,红军和八路军时期他长期担任参谋长,并没有做部队长官,资历并没有达到上将标准),以他的战功,授予少将军衔是比较妥当的。

经过综合考虑,卢绍武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

正因如此,当时全军上下,对这样的授衔方法,绝大多数将军都比较满意,很少有人觉得自己军衔授低了。

而且,开国将军大多并不太看重自己军衔的高低,甚至有很多人主动让衔。

这些开国将军,每一个人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经历了无数次九死一生的危险,才能有幸接受人民的表彰。

他们不光是为自己,更是为了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

3.从宁都起义走出的开国中将,志愿军39军政委,归国汇报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40年8月的一天,新任淮海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的吴信泉,率领第8旅南下支援新四军。

吴信泉接到的任务是开赴安徽泗县,配合当地部队铲除为祸一方的日寇和汉奸。

令吴信泉想不到的是,他将在这里邂逅美好的姻缘。

队伍拉到泗县魏营区,负责接待他们的是当地的妇救会主任俞惠如。

俞惠如在欢迎大会上热情洋溢的演讲,给吴信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他们朝夕相处,吴信泉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儿。

在政治部主任李雪三的介绍下,两人喜结连理,并于阜宁县天赐场镇草草举行了婚礼。

自此,两人的命运融合交织,开始了长达52年的互相牵绊。

吴信泉和俞惠如感情至深,他们是彼此的精神后盾,每当生活或工作上遇到难题,夫妻二人都会耐心地商议。

即使遇见闯不过去的难关,他们也会彼此依偎鼓励对方不要气馁。

在漫长的爱情岁月里,俞惠如给吴信泉生了8个儿子、4个女儿,共计12个孩子。

每次见面,周总理都会打趣地问道:“你们这艘航空母舰又添新飞机了没有?”

所以,战友们都笑称吴信泉家是“航空母舰”,就连毛主席都夸赞俞惠如是英雄的母亲。

(一)在炮火洗礼中成长

吴信泉家的12个孩子,大多数都是伴着枪炮声降临人世的。

1941年10月28日,吴信泉正率领部队与敌人殊死搏斗。

怀胎十月的俞惠如,此刻正在老乡家里等着分娩。

这次生产过程十分不顺,俞惠如还未能做好准备,羊水就先破了。

老乡赶忙找来了接生婆,可俞惠如营养不良,身体非常虚弱,接生婆一时之间也是手足无措。

生了一天一夜,俞惠如疼痛的几次昏厥过去。

因为是第一次分娩,她的心里忐忑不安。

正当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打了胜仗的吴信泉匆匆赶来,这一刻,俞惠如感到无比心安。

这天正是九九重阳节,听闻喜讯的李雪三在纸上写下:重阳,让手下送了过来。

于是,吴家的大女儿就有了自己的名字--吴重阳。

1942年,俞惠如又一次临盆,此时丧心病狂的日军正在苏北进行坚壁清野的“大扫荡”,情况十分危急。

俞惠如在草安村的一户百姓家里,诞下了一名男婴。

碍于形势严峻,刚刚分娩的俞惠如来不及休息,生完孩子的第二天,她就踏上了讨贼的征程。

战事刻不容缓,俞惠如只好把孩子先放在老乡家里,都没来得及给他起名字。

老乡只知道孩子的母亲是安徽人,父亲是湖南人,所以给他起名为:皖湘。

8个月的日军扫荡结束后,俞惠如才去草安村接回了孩子。

1945年10月吴信泉接到命令,率兵6000前往东北,开辟西满根据地。

当时组织有明确规定,最多只能带两个孩子。

可那时的吴信泉,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

吴信泉和俞惠如商议后,决定把4岁大的重阳和还没满月的苏宣留在苏北,带上不到3岁的皖湘和刚刚1岁的淮阳去东北。

于是,重阳被寄养在了当地的一个开明地主家;苏宣则送到了宿迁总队长张荫棠家。

在那个战火纷繁的年代,吴家姐弟自幼吃尽了苦头。

即使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也没有享多少福。

195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正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吴信泉贵为开国中将,他所享受的待遇也比普通工人高不了多少。

吴信泉的工资养活一个三口之家不成问题,可问题是他家里有14口人。

所以,孩子们从小就过着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的生活。

日子是苦了些,可孩子们的教育不能松弛。吴信泉以身作则,厉行勤俭节约,从不铺张浪费。

他给孩子们立下规矩,不能与人攀比。

因此,吴家的孩子,从不艳羡别人穿着时髦的衣服,上学放学都有汽车来接。

1955年薪金制改革以前,吴家的孩子就只穿幼儿园或学校里发的衣服。

改革以后,他们就穿妈妈俞惠如用各种旧布料缝制的“新衣”。

俞惠如13岁闹革命,还没来得及学针线活,就匆匆走上了抗敌一线。

为了给孩子们量体裁衣,她特地报了一个缝纫机学习班,心灵手巧的她只学了一期就会了。

俞惠如又淘来一个二手缝纫机,家里孩子多,条件不允许。

为了尽可能地节省布料,俞惠如就把自己穿过的衣服重新改造,这一件就能做成好几件。

家里大孩子的衣服,她从来不舍得扔,总想着再过几年留给更小的孩子。

孩子们的发育很快,这些旧衣服根本不够用,而且男孩子的衣服女孩子穿也不合适。

俞惠如就问老战友要了个降落伞,这顶伞是黄白相间色的。

她把白色的裁出来给男孩子做衬衣,把金黄色的剪出来,给重阳、淮阳、新阳3个女孩子做成了连衣裙。

孩子们收到妈妈做的新衣服都很开心,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骄傲地说:“看,这是我妈给我做的!”

只知道节约是不够的,吴信泉还希望孩子们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吴信泉每周都给孩子们开会,教导他们要有礼貌、懂规矩,在家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出门后见了长辈要问好。

如若家里来了客人,就不打不闹,保持安静。

1950年,吴信泉率军开赴朝鲜战场前,他特地叮嘱俞惠如,开会的习惯不能丢。

俞惠如除了教孩子们礼义廉耻外,还加了一项:督促学习。

12个孩子每人都将自己一周的学习成果汇报给俞惠如,作业完成及时、受到老师表扬的,俞惠如会在作业本的封面上盖上小红花;

成绩不理想的,俞惠如也不会过多批评,主要以鼓励教育为主。

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12个孩子都非常懂事。

在吴皖湘的印象里,从小到大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吃饭,父母没有上桌,谁都不会先动筷子。

夏天吃西瓜的时候,大家也总是争抢着把最大的一块让给爸爸妈妈。

大姐吴重阳和大哥吴皖湘,总是最后一个才吃,他们想把好的留给父母、留给弟妹。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兄弟姐妹们在饭桌上抢食物的画面,在吴家从未上演过。

当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他们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孝敬父母。

1960年,吴皖湘进入八一足球队;1961年,吴重阳就读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

1963年,苏宣考入西安炮兵技术学院,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把第一个月的津贴寄回家里。

(二)言传身教,清廉家风传后代

吴信泉的12个儿女,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干的风生水起,而且人品也极为高尚。吴皖湘坦言,是父亲的教诲,让家里的终身受益。

1992年吴信泉在临终之际,将儿女们都叫到了病榻前。

尽管已经被病痛折磨的没了人形,可他的目光依然坚定。

吴信泉强忍着剧痛对子女们说道:

“我自1926年参加革命,至今已66年,许多人在战场上牺牲,我是幸存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吴信泉,也就没有咱们全家。我是无产者,我什么都没有留,沙发,地毯,家具都是公家的。但我给你们12个孩子,都留了个好身体。

社会发展不平衡,有的孩子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好的要帮差的,大的要照顾小的,永远团结。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你们都能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永远跟共产党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父亲的临终遗言,让吴家的12个孩子们都牢记在心。

吴信泉还叮嘱孩子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下一代,让他们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益之人。

子女们眼含热泪,他们向吴信泉保证,一定不会忘记他老人家的嘱托。

时至今日,吴皖湘家的客厅里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爱扯皮请出去,想当官莫进来。横批是:事业至上。

1992 年 4 月 2 日,80岁的吴信泉老将军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闭上了双眼。

此前,老将军已经与病魔斗争多年,或许此刻离去,对他也是一种解脱。

孩子们围在病床边,失声痛哭,俞惠如眼含热泪,打来一盆洗脸水,她小心翼翼的用毛巾,给爱人擦拭着脸。

俞惠如趴在吴信泉的耳畔,为他唱了最后一首歌:“天涯呀海角,是组织上把我俩相结合,小妹妹唱歌你把口琴吹。信泉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此歌作罢,家人按照吴信泉的遗愿,把他的遗体抬到了301医院解剖。

老将军是正常死亡,本不用做解剖手术,可他生前想着,让医生看看自己的器官还有没有能用上的地方。

吴信泉一生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去世后,他想用自己的身体,最后再为人民服务一次。

从301医院出来后,俞惠如带着12个孩子和孙辈,把他送去了八宝山火化,火化后便匆匆下葬。

组织曾提议给吴信泉举行追悼会,可俞惠如坚决不肯。

因为吴信泉临终前就已经交代,不要通知旁人,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

吴信泉走了,俞惠如没有因此自暴自弃。

她潜心著书立说,在10年间出版了《战将吴信泉》、《朝鲜战场 1000 天——39 军在朝鲜》、《吴信泉将军》。

俞惠如说:“信泉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心中;他的品格,他的精神,他的事业在这些书中再现了。”

英雄佳人巧相会,郎才女貌天仙配

纵观吴信泉的一生,自参加红军以来,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上千场。

自第1次到第5次反围剿,到挥师东进冀鲁豫边区,再到四平保卫战和辽沈战役。

后来又勇追穷寇,解放了柳州、南宁,一直将解放的红旗插到镇南关。

朝鲜战争爆发后,吴信泉挥师北上,在云山之战中大胆地趁着夜色和美国拼刺刀,重挫号称“不败之军”的美骑兵1师。

毛主席听闻喜讯,盛赞吴信泉道:“实践证明,美军不可怕,纸老虎毕竟是纸老虎嘛。”

吴信泉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这军功章,有他夫人俞惠如的一半。

在魏营驻扎时,俞惠如还担任着宣传队队长的职责。天资聪颖的她,经常编排一些曲目,振奋军心。

原本吴信泉和俞惠如就是同志关系,但在吴信泉看了俞惠如表演的《农村曲》后,不自觉地爱上了她。

吴信泉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李雪三,李雪三很是欣慰,连说了三个“好”字,表示自己要当这个媒人。

俞惠如对吴信泉的印象也不错,他长相英俊,身姿挺拔,工作也处理得面面俱到。

可婚姻大事岂非儿戏,俞惠如不能一口答应,她说:“让我想想。”

俞惠如有所顾虑,是因为担心吴信泉是一个只会领兵作战的大老粗。

然而接触下来,俞惠如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吴信泉在与俞惠如碰面时,从未主动言及爱慕她的事,而且还很细心地帮俞惠如调整戏曲的台词。

俞惠如发现,吴信泉很阳光。

身为政委的他,竟然每天早上和战士们一起跑步。

不仅如此,他还热衷于打篮球。

在破旧的土地上挥汗成雨的吴信泉,让俞惠如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

一段时间后,李雪三找俞惠如,问她考虑得怎么样了。

这次,俞惠如直接答应了下来。

他们的婚期定在了1940年12月22日,婚礼地点是阜宁县天赐场镇。

当天正好是吴信泉的部队改编,要召开营以上干部大会,开完会后就顺道举行了婚礼。

当时的婚房非常简陋,只有一张婚床。

婚床也不过是两张门板拼在一起,再铺些稻草,铺一条粗白布床单,盖一床蓝花布被子。

在李雪三的主持下,吴信泉正式与俞惠如结为夫妻,俞惠如开心的给战友们唱了一曲《松花江上》。

俞惠如的歌声见证着他们爱情的始末,从天赐场的婚礼,唱到了北京的葬礼。

吴信泉能有俞惠如这样的爱人相伴一生,令世人羡慕不已,而我们的民族有吴信泉这样的英雄,也是国家的幸事。

作者头像
xidian创始人
上一篇: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妻子秦惠君)
下一篇:李德哈特
网站地图